用人工智能賦能教師,這是這個時代的全球性課題。新華公學始終走在教育改革前沿,秉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積極擁抱新技術,探索教育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新模式。8月22日,我校有幸邀請到了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學術分委員會主任、未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教授,為我校全體中外教師進行一場意義非凡的培訓講座。本次培訓旨在引導教師深入探討如何將人工智能融入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優化教學設計,促進自身學習和專業發展。

此次講座,焦建利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學校教育的智慧密碼》為主題,開篇拋出人工智能時代重新構想學校的四個疑問:“我們還需要課程嗎?”“我們還需要按照年齡給學生分班嗎?”“老師們會怎么做?”“標準化考核還需要嗎?”,隨后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和生動直觀的技術演示,為教師奉上一場視聽盛宴。
焦教授指出,所謂“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指那些能夠根據它們的訓練,生成高質量文本、圖像和其他內容的軟件、平臺和系統。生成式人工智能,能解放教師生產力,放飛想象力,激活教師創造力。利用人工智能,我們能夠在3秒內寫一首莎士比亞風格的英文詩,5秒內起草一份講話稿,10秒完成上課演示文稿,15秒制作評價合作學習的量規,5分鐘備好一份高質量的教案,這不是天方夜譚,人工智能的出現讓我們的生產力提高了100倍乃至更多。焦教授隨后拿出實例,讓老師們直觀感受AI的智能與便捷。
接下來的講座環節里,焦教授實際舉例人工智能究竟如何為教師賦能,他列舉五種形式:
一是業務自動化。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最直接的就是教學、科研和學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常規業務的自動化,讓教師在完成這些工作時更為高效。智能化的教學輔助工具,智能化的學生管理工具,自動化的數據分析和處理工具等。
二是學習顧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普及,讓每個人的指尖上都仿佛多了一個私人學習顧問。任何人,只要保有好奇心和學習的動力,就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任何他想要學習的內容。
三是智能助理。除了學習顧問和虛擬導師,人工智能也可以充當教師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過程中的智能助理。
四是聯合教學。人工智能還能成為教師的合作伙伴,與人類教師一起開展聯合教學。
五是自適應學習。人工智能會為教師的自適應學習提供支持和便利,并根據教師的特征和學習行為,為其推薦最合適的學習資源和活動序列,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
中途稍作休息后,焦建利教授結合教育技術目前在學科發展和專業發展中的實際情況,認真對師生關注的問題進行了逐一解答。整場講座博學廣納、睿智激情,贏得了師生不斷爆發的熱烈掌聲,原定兩個小時的講座延長至一上午的時間,臺下老師們仍意猶未盡。
正如焦教授所言:“不提前布局,就只有出局。”為此,新華公學早謀早動,激勵教師們立志成為善于運用 AI 的教育開拓者,在智能教育的征程上不斷前行。未來,學校將舉辦更多此類名家活動,熱忱邀請專家參與指導,以推進 AI 技術在實際教學里的應用。通過此次培訓,我校教師團隊對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們將攜手共進,把嶄新的理念和前沿技術融入到日常教學之中,為學生締造更為多元和高效的學習體驗,助力每一位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綻放光芒。